魯商鄉村發展集團,以“魯商讓鄉村更美好、鄉村讓城市更向往”為愿景,積極投身山東省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和齊魯樣板建設,深入踐行魯商“667”(六進村、六能、七變)鄉村振興發展模式。泰山·九女峰鄉村振興項目就是“文旅融合發展,助力鄉村振興”、深入踐行“667”鄉村振興模式的一次探索,八樓氧心谷,是鄉村更新的有效探索與實踐。
在疏離美盛行的當下,面對八樓村依山勢而居,院落彼此觀望的格局,這一次的更新,我們選擇更多地還原。以更小的動作讓鄉村煥新,同時留下這里的人和他們最有特點的建筑與生活方式,為人們在鄉村的停駐多一種離塵別世外,人間煙火的溫度。
01 項目背景
八樓村距泰安市中心30公里,是九女峰片區海拔位置最高的一個小村子。總面積3700畝,其中山林面積3000畝,森林覆蓋率高達95%,自然生態保存完好。
但這里的交通曾極為不便,十年前尚未通路,當時村民的生活物資采購只能靠不定期進山的小貨郎。不便的交通一方面導致村莊發展緩慢,人口外遷(目前全村常住人口僅剩七戶);另一方面卻也守住了當地的原始風貌:當山下的村子都建起水泥紅磚的新瓦房的時候,這里仍保留著大量淳樸的石砌房屋。
這些質樸的建筑與鄉野的風光恰恰構成了八樓村最吸引人的原鄉風景,也為村莊的復興帶來了機會與可能。村里開始零星地改造出一些民宿院落和咖啡廳。隨著九女峰度假區的整體發展,八樓村亟需整體層面的空間品質提升。
02 更新規劃
毫無疑問,八樓村的地勢與肌理,與村里的石屋一樣是要盡可能地保留下來的,順勢設計,適可而止,是在項目伊始就明確的原則。
現狀的民居全部依山勢層疊而建,這種“層”的特征,被提煉出來并適當放大強調,在內向型的傳統村落民居的基礎上,通過一層層的平臺,把整個八樓村串聯起來,也增加了人與人之間的互動,那種相濡以沫的質樸,正是我們希望傳達給八樓民宿住客的感情。
整體的民宿院落保留了石墻的主題,有些有意識地復原了殘垣斷壁的片段。相對輕盈的屋頂結構,與平臺一樣,仿佛從厚重遠久的墻體里生長出來的新生命。原本方案設計的一些裝飾性線條,在項目進行的過程當中被簡化舍棄了,我們更想表達出北方院落的清爽與果斷。
在這個項目里,部分村民還會繼續生活在這里,村口賣零食的大爺,日復一日地坐在那里,面前依舊擺著簡單的零食與土特產,依舊是只收現金。大媽家的院子口,隨著季節交替,擺著玉米,栗子,山楂,每次路過,大媽總會吆喝著裝一口袋帶著。這時候,我們總會心中忐忑——我們的項目,要盡可能地避免精致消費主義的標簽。質樸的農人,應該是這里不變的主角。
03 建筑設計
位于道路轉角處的小劇場,三面被民居環繞,西面正對著山谷。
八樓村是一個新舊融合的村莊。新舊之間應該是有對比的,但小劇場,我們希望它不是為了沖擊而沖擊,它的視覺沖擊力應該源于對鄉村原始房屋的尊重。
建筑首層采用超白玻璃,增加二層懸挑的夸張感。窗套的竹材本色與表面的白色涂料形成柔和的對比,在村子里大面積石墻的映襯下稍顯活潑。
立面材料多選用本地的石材,再現山村石屋的特色。通過燒杉板、平瓦屋面、橡木包裹的平臺、毛石墻面等這些細節,形成粗礪與細膩的對比,豐富建筑的立面語言。
建筑沒有夸張的體量,它靜悄悄地在跟周邊的山石和樹木對話,不打破小山村的寧靜。
所有的建筑節點都經過反復地與工人探討,確保構造簡單、節能、節約。
室內風格亦“順勢設計,適可而止”。
原本咖啡廳的建筑,由于在重要的入口節點而又并不融入,采用了與八樓民宿院落相仿的空間語言,簡潔而有力的屋頂平臺漂浮在下沉的庭院之上,讓八樓村的入口醒目而不喧囂。功能也更接地氣地轉變為音樂小酒館。
未來,大講堂等公共空間,還將為新農人與原住民提供更多交流場所。
04 結語
在鄉村越來越被“向往”的當下,面對鄉村的更新,我們更多地關注留下什么,讓鄉村的魅力放大,讓變化后的村莊仍然與人緊密連接。
希望以變化的生活條件讓凋敝的鄉村以新的方式被關注、被選擇,以不變的場景與情感,讓鄉土生生不息。
(文/楊旭 雅竹 攝影/劉遠 周瑩 直譯建筑攝影工作室)